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行政办公室 学科教育实验室 合作发展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4
图 1 会议现场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要求,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政府支持下,8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主办,民进北京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民进北京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承办,“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等协办的“高精尖”未来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举行。本次大会以“科教融合·育人创新·智启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市领导、昌平区领导以及教育技术领域专家、一线校长等230余名嘉宾以探讨智慧教育和未来学校赋能未来教育发展的理论前沿、实践探索。光明社教育家、北师大官方微博等多平台直播,累计13.6万人次观看。
图 2 马宁主持大会主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宁主持主论坛,介绍与会嘉宾,组织“智启未来”昌平区基础教育智能化发展未来科学城试点项目(以下简称“智启未来”项目)启动,见证“未来科学城未来学校共建联盟”签约,探讨科教育人之下的未来教育发展。
图 3 曹巍致辞
开幕环节,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曹巍致辞。她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与北师大等八所高校合作,在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服务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促进全区教育发展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我们与北师大共同谋划了“智启未来”项目,聚焦一校一特色,为学校课程建设、设施升级、课堂改进、教学优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数字变革推动教育改革,探索教育融合新范式。
图 4 柳长安致辞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致辞。他表示,立足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首都教育坚持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构建新型教育供给体系。以北京市的教育发展和实践,我们对首都未来教育的思考和做法:一是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二是优化新型研修供给模式,推动教师发展;三是深化校城融合,探索区域教育供给新模式;四是拓展家校社供给模式,共创首都未来教育。他表示,昌平区引入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智力资源和教育科研成果,启动了“智启未来”项目,这是深化利用校城融合构建区域教育供给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也为昌平未来科学城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借助外力推动原有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帮助昌平区加速突破基础教育发展瓶颈。
图 5 汪明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致辞。他表示,北师大入驻昌平以来,切实推动校地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有组织教育科研优势,凝聚科技创新力量,面向昌平中小学开展特色项目试点,稳步扎根并服务于昌平,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品质,努力在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更宽范围促进昌平区校城融合建设上贡献北师大的力量。
图 6 庞丽娟致辞
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致辞。她表示,民进北京市委一直致力于推动首都和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守教育情怀,发出民进人有力声音,多篇建言获中共北京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多项建议转化为国家和北京市的政策,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了民进力量。她指出,民进北京市委也高度重视与昌平区加强合作交流。为打造未来科学城基础教育发展高地,全力助推北师大高精尖中心携手昌平区,以创新理论与技术赋能促进区域学校的智能化与智慧化发展,打造未来教育示范新标杆。围绕面向未来世界的发展,教育应作何贡献,她强调:一是把牢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把握机遇,将数智化转型作为重要突破口;三是把准关键,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新时代新任务赋予了教育新使命新责任。我们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 7 柳强接受采访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昌平区政府副区长柳强接受了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指出“智启未来”项目对于昌平的意义。他表示,项目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北师大发挥基础教育优势,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水平,服务昌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校城深度融合的典范。
图 8 “智启未来”项目启动仪式
随后,庞丽娟、柳长安、汪明、曹巍、柳强,北京师范大学校地合作处处长汪曙光、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部长严帅,昌平区区教委主任苏俊山、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校城融合处处长熊玉川、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作为代表,共同启动“智启未来”项目。
该项目以未来科学城的学校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建设和应用现代化智能技术平台,完善智慧教育空间和环境,打造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教研、智慧管理、智慧育人等智慧教育新生态。通过项目持续建设,一是将大幅提升未来科学城基础教育的智能化程度,为吸引高端人才扎根科学城奠定基础;二是将打造科技赋能的全国未来学校样板,重构未来学校新场景,探索未来学校创新路径,形成具有科创特色的“首都未来学校”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形成以智能科技引领区域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综合全讯5123的解决方案,面向全昌平辐射应用,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供给服务,助力昌平基础教育步入北京教育强区前列。
图 9 未来科学城未来学校共建联盟签约仪式
同时,为落实未来科学城校城融合的决策部署,实现大学城基础教育联动、推动高校智力资源流转、促进高教园区未来学校建设,在昌平区教委及沙河高教园管委会指导下,由北师大牵头,推动“高精尖”智力资源与未来科学城属地内多所中小学共同组建“未来科学城未来学校共建联盟”,助力沙河高教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党委书记马树微,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鹏飞,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学城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曹鹤洋,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路玉宝,北师大实验小学未来科学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洪海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校长尚国兴,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静代表签约。
图 10 祝智庭作报告
主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作“‘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新思路”报告。他分享了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新赛道,预测其近未来发展路向是平台化、专业化、个性化、生态化。近未来,他提出了三种范式:人本人工智能的范式是人为中心,协同智能;高意识学习范式是学为中心,技能本位。生态化学习范式是角色互惠,智慧升维,从智慧培育走向智慧自觉。他表示,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创变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引领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框架。智慧教育实践应德行为重,法规保障,构建人技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建立数字社会文化综合治理框架。
图 11 王素作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素作“未来学校的迭代与发展”报告,分享了未来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次迭代:一是以教育要素创新为切入点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二是以育人目标转变为核心系统规划未来学校;三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构建未来教育生态。随后,她指出了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六大行动,分别是中国特色未来学校培育行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未来教师能力提升行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行动。
图 12 苏俊山作报告
北京市昌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苏俊山围绕发展现状、问题挑战、工作部署,分享了“数字化赋能昌平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他表示,昌平特色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赋能“教”,助力精准教学,促进优质均衡发展;赋能“学”,助力学科学习,促进减负提质增效;赋能“研”,助力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赋能“评”,助力个性化诊断,促进教育评价创新;赋能“管”,助力教育决策,促进教育精准治理。未来,昌平将把握教育智能化发展规律,拓展应用新场景;发挥高精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借助智能科技带动教师成长,形成高效能创新型教师。
图 13 黄荣怀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作“迈向共同利益的未来教育设计:关切与路径”报告,分享了未来教育设计的缘由、核心关切与行动探索。他表示,通过设计来定义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模式应减少对知识系统的讲授,更多关注解决当前地球上复杂问题所需的思维、习惯和技能。教育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公平、日益加剧的贫困和不平等、一个日趋排斥的网络、处于危险中的地球、连接缺失和数字鸿沟、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工作未来是未来教育设计的驱动因素。未来教育的核心关切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创造和创新;二是平等和公平。设计应该促进真实性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具有包容性。
图 14 李晓庆主持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教育实验室主任李晓庆主持“智慧教育,面向未来”分论坛,邀请专家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脑科学应用等方面分享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苏俊山致辞。他表示,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需要通过学科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协同,进一步转变教师对于技术的认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应用智能技术创建完善教学环境,依托创新方式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最终落实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 15 卢宇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作“chatgpt与未来教育”报告,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技术能力、应用演示、应用展望、局限与潜在风险。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程序语言解析能力四项技术能力,有着辅助教师教学的可能性,但是在生成的内容、语言理解、应用场景、知识产权、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局限与潜在风险。
图 16 周加仙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作“打开黑箱:教育神经科学与新课标的科学有效实施”主题报告。她表示,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深入和发展帮助打开人脑教与学的黑箱,助力科学的教与学。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循证教学可极大提高教学的效益,帮助任课教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度推动新课标的有效落实。
图 17 陈玲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分享了“智慧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她表示,通过创建智慧检课环境,形成多样化诊断报告,基于报告智能推荐专家指导、资源学习和同伴互助,实现人机结合、数据驱动、精准发展特点的模式融合,完善“技术、机制”的高度协同,助力学科专家与一线教师共享资源、开放活动,促进模式创生。
图 18 张文凤作报告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校长张文凤分享了“数字化‘双师协同’重构集团化办学新样态,介绍了学校以绿色成长教育理念为统领,采取了“双师课堂助推集团提质”“三大共同体重构集团治理新体系”“数字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多种实践。
图 19 卢冬梅作报告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卢冬梅分享了“传统学校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分别从空间利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高效作业、分层分类软件实训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借助数据实现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她表示,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是数据应用,应以区域整体建设,学校特色应用为实践路径。
分论坛一聚焦智慧教育论坛共享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的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清晰地理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动力提供了参考。
图 20 张翔主持分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张翔主持“未来学校,实践创新”分论坛,探讨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图 21 熊玉川致辞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校城融合处处长熊玉川致辞。她表示,从智慧校园迈向未来学校,是昌平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沙河高教园区联合区教委、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围绕核心业务环节,勾画出昌平区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促进校城融合不断深化,成果转化加速落地,期待围绕未来科学城“科创”特色,打造一批未来学校样板,构建未来科学城相匹配的教育创新体系,推动未来科学城教育引领式发展。
图 22 余胜泉作报告
余胜泉作“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新生态”主题报告。他表示,教育要回应智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未来学校的办学空间,是拥有主动智能的学校空间,学习空间将朝着“以人为本、多元融合、技术丰富、节能高效、公平全纳”变革。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整合型课程结构、融入真实情境的课程实施。教学范式将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与知识创生变革。未来学校的教学评价,将由智能技术驱动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呈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结合群体决策。未来学校的教育服务呈现基于智能技术、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发展趋势,教育服务供给的内容、监管、方式、决策、形态、结构等将发生变革。
图 23 杨珺作报告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分享了“南山区未来学校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系统介绍了南山未来学校建设的三个阶段:2010年前,未来学校1.0: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打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2011—2020年,未来学校2.0:整合应用创新阶段——建设智慧校园;当下与未来发展,规划未来学校3.0,构建全新智慧教育新生态。
图 24 朱建民作报告
北京大兴区熙诚学校创校校长朱建民分享了“智能时代资源驱动学校办学创新探索”,介绍了熙诚学校课程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图 25 李葆萍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李葆萍作“未来学校教育规划与建设实践”报告,从“如何理解未来学校、未来学校的规划模式、规划的技术和策略”三个方面介绍了未来学校的教育发展。她表示,未来学校规划的制定、实施应是多方参与、共同合作的结晶。应因校而异,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办学思想等为学校规划未来学校的发展策略,并鼓励学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引入外部智力资源,在建设中不断反思、进步。
图 26 王鹏飞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鹏飞分享了“数字化赋能基于差异的育人实践”,从引入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依托过程性学习记录实现数据赋能个性诊断、建立学生全息健康档案构建数字健康校园生态、建设面向未来教育的智慧学习空间站、构造基于“校园数据驾驶舱”的循证治理体系等五个方面,展示了其学校的教育探索。
分论二面向未来学校,探讨了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阐释了智能时代未来学校的新生态,分享了在迈向未来学校的步伐中,北京昌平、大兴,深圳南山等区域历经多年凝练的建设思路、实施经验与典型样例。
“科教融合·育人创新·智启未来”“高精尖”未来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圆满落幕。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汇聚国内一流智力资源,以科技赋能教育,集教学、教研、育人于一体,打造未来学校示范标杆,促进校城融合、科教融合,助力昌平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全讯5123的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